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較之2015年規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18%,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降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25%。全面完成危險化學品搬遷改造重點項目。一批關鍵共性綠色制造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綠色制造產業產值達5萬億元。
關于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 工信部聯節〔2017〕178號
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部署,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工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進綠色制造,減少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綠色增長,現提出以下意見:
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扎實推進《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緊緊圍繞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要求,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加強工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以企業為主體,執行最嚴格環保、水耗、能耗、安全、質量等標準,強化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升級,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引領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
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綠色制造水平明顯提升,產業結構和布局更加合理,傳統制造業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下降,清潔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與2015年相比,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重點行業水循環利用率明顯提升。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危險化學品搬遷改造重點項目。一批關鍵共性綠色制造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打造和培育500家綠色示范工廠、50家綠色示范園區,推廣5000種以上綠色產品,綠色制造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
(二)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嚴格沿江工業園區項目環境準入,完善園區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環境監管體系和環境風險管控,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現有化工園區的清理整頓,加大對造紙、電鍍、食品、印染等涉水類園區循環化改造力度,對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園區實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實現園區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全面推進新建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強化園區規劃管理,依法同步開展規劃環評工作,適時開展跟蹤評價。嚴控重化工企業環境風險,重點開展化工園區和涉及危險化學品重大風險功能區區域定量風險評估,科學確定區域風險等級和風險容量,對化工企業聚集區及周邊土壤和地下水定期進行監測和評估。推動制革、電鍍、印染等企業集中入園管理,建設專業化、清潔化綠色園區。培育、創建和提升一批節能環保安全領域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促進園區規范發展和提質增效。
(三)規范工業集約集聚發展。推動沿江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電鍍、化學原料藥制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推動位于城鎮人口密集區內,安全、衛生防護距離不能滿足相關要求和不符合規劃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實施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到2020年,完成47個危險化學品搬遷改造重點項目(見附件1)。新建項目應符合國家法規和相關規范條件要求,企業投資管理、土地供應、節能評估、環境影響評價等要依法履行相關手續。實施最嚴格的資源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標準,對重點行業加強規范管理。
(四)引導跨區域產業轉移。鼓勵沿江省市創新工作方法,強化生態環境約束,建立跨區域的產業轉移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創新區域產業合作模式,提升區域創新發展能力。加強產業跨區域轉移監督、指導和協調,著力推進統一市場建設,實現上下游區域良性互動。發揮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臺作用,不斷完善產業轉移信息溝通渠道。認真落實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指南(見附件2),依托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有序建設沿江產業發展軸,合理開發沿海產業發展帶,重點打造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黔中和滇中等五大城市群產業發展圈,大力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產業、汽車產業、家電產業和紡織服裝產業等五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形成空間布局合理、區域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五)嚴控跨區域轉移項目。對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化學原料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產業的跨區域轉移進行嚴格監督,對承接項目的備案或核準,實施最嚴格的環保、能耗、水耗、安全、用地等標準。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向長江中上游轉移。
(七)加快重化工企業技術改造。全面落實國家石化、鋼鐵、有色金屬工業“十三五”規劃,發揮技術改造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加快沿江現有重化工企業生產工藝、設施(裝備)改造,改造的標準應高于行業全國平均水平,爭取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推廣節能、節水、清潔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推進石化、鋼鐵、有色、稀土、裝備、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智能工廠、數字車間、數字礦山和智慧園區改造,提升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水平,使沿江重化工企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引領行業發展。
(八)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在長江經濟帶有一定工作基礎、地方政府積極性高的地區,探索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區,鼓勵中下游地區智能制造率先發展,重點支持中上游地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在數控機床與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檢測與裝配、智能物流與倉儲等五大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在流程制造、離散型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方面,開展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制修訂一批智能制造標準。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
(資料來源:)